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年4月份政风行风热线暨访谈
主持人:徐局长,每年的4月22日被确定为“世界地球日”,今年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世界地球日”活动的由来和今年的活动主题是什么?
徐局长:“世界地球日”是一个专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动员民众参与到环保运动中,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体环境。由美国人盖洛德·尼尔森和丹尼斯·海斯于1970年发起。地球日宣传活动现已发展至全球190多个国家,有超过10亿人参与其中,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每年都会在4月22日举办“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今年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确定的活动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动员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打造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激发青少年形成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根据自然资源部和安徽省自然资源厅部署我局制定了宣传方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通知》,要求濉溪县局、各区分局、机关各科室(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
主持人:徐局长,据悉今年3月2日,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获得省政府批准,这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件大事,请徐局长介绍一下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以及主要内容?
徐局长: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多规合一”列为改革重要任务之一。2019年5月,党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开启了空间规划系统性、整体性和重构性改革。
一、《规划》的编制过程。市委 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及时对《规划》编制过程中重大事项进行指导和决策,保障各阶段工作有序推进。一是编制组通过大量现状调研、问卷调查、问题梳理,在“双评价”、“双评估”、城市体检和11项重大专题研究工作基础上,形成规划初步方案;二是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在此基础上形成《规划》成果;三是广泛征求县、区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相邻地市意见,及时进行社会公示,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经专家评审论证,市自然资源规划委员会、市政府常务会、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以及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专家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 2024年3月2日,省政府正式批复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二、《规划》的法律地位。本规划是我市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空间发展蓝图和战略部署,是对上级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细化落实,是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修复的行动纲领,是全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指导约束市级相关专项规划和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具有综合性、战略性、协调性、基础性和约束性。
三、《规划》的主要内容。本规划由十一章内容组成,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主要内容。
一是锚定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目标,筑牢空间基础。到2035年,全面形成主体功能明显、区域优势互补、底线牢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高水平打造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高标准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筑牢空间基础。基本建成宜居、绿色、协调、开发、安全韧性和智慧的美丽国土。
二是严守资源安全底线,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控要求,树牢国土空间规划底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45.6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17.4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8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高于292.47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三是全域统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落实国家和省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一主两带、四区两屏”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有效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承接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采石宕口治理,巩固提升生态修复“淮北模式”,促进相濉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四是突出历史文化传承,厚植文化底蕴。依托隋唐大运河遗址文化带(淮北段)、临涣历史文化名镇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地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空间管控要求。
五是强化空间联结和保障,增强支撑能力。支持淮宿蚌、淮宿阜、淮永等城际高铁,以及徐淮阜、德上、淮永等高速公路建设,畅接国家交通走廊,加快形成多维多向联系通道,强化皖北新型城镇集聚区空间联系,有效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空间协同。构建以对外通道为主干、城际通道为骨架、城市道路为基础、客货运枢纽为支撑的内联外通、相互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皖北区域物流枢纽城市建设。
六是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提高治理能力。加强党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配套政策和技术体系,强化对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辖区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市级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传导管控,有效指导各级各类规划编制实施。建立图数一致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规划动态评估,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主持人:徐局长,《规划》提到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请问具体是如何划定并落实“三区三线”的,有哪些管控措施?
徐局长: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三区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
根据国家、省统一工作部署和要求,《规划》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规划至2035 年,我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45.6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17.4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8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292.47平方千米。
为守牢“三区三线”,在《规划》中,我们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三区三线”的各项管控措施。
一是严格实施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优先保护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和优质耕地,稳妥有序恢复流向其他农用地的耕地。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经依法批准,应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优化的原则,在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上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补划任务。
二是生态保护红线未经批准严禁擅自调整。自然保护地边界发生调整的,依据相关批准文件,对生态保护红线做相应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内按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和其他区域进行分类管控。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三是强化城镇开发边界对开发建设行为的刚性约束作用,防止城镇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施“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
主持人:徐局长,近年来淮北市聚焦省党代会赋予的“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发展定位,加快推进“五宜”幸福城市建设,请您介绍一下《规划》对于中心城区的发展建设是如何考虑和谋划的?
徐局长: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城市转型和功能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中心城区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彰显“山、水、城”相融的空间特色,形成“一带双城三青山”空间结构。依据发展趋势和基础条件,划分六大城市功能片区,优先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人口分布与城市功能片区划分,结合就业岗位分布优化居住用地供应,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二是构建多级多中心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据中心城区功能布局,构建“城市级—片区级—组团级”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同步构建15分钟—10分钟—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供满足各年龄段社区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配套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
三是健全蓝绿开敞空间体系。构建由郊野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组成的多层次、多要素公园体系。结合中心城区山水自然资源,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构建可游览、可通风、内外贯通的“一带一环四楔”城市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空间品质。
四是加强总体城市设计。围绕“精致淮北,水墨相城”的空间特色主题,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加强滨湖、沿山地区高度特殊管控,优化城市天际线,沿中心湖廊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各条水系形成开敞空间,增加滨湖天际线层次感,彰显“城湖共生”空间特色。
五是有序推进城市更新。以促进城市功能、结构、布局全面优化为目标,加强城市更新整体谋划,识别城市更新重点地区,采取重点推进、差异化引导的方式推动城市更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有效治理“城市病”。
六是完善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延续优化“外环内网”的城市干路网结构,保障城市快速路网建设,根据用地功能差异布局级配合理、疏密有致的城市道路网络,完善多层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增强静态交通供给能力,构建分区分级的慢行系统。
主持人:徐局长,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工作,淮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更是荣获2020-2021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那么《规划》中在巩固拓展生态修复“淮北模式”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跟我们分享下?
徐局长:好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次指出“生态兴,文明兴“,“把生态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出来,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市先后实施了南湖、东湖、绿金湖、乾隆湖等采煤塌陷治理,累计投入采煤沉陷区治理资金160多亿元,治理面积达21.44万亩,治理率为50.6%,名列全国前茅。昔日废弃的采煤沉陷地,已逐渐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地。沉陷区治理工作已成为新时代淮北市最亮眼的城市名片之一,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接下来,我局将继续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生态修复专项规划为引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牢守生态安全底线,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加强采煤沉陷区和采石宕口综合治理,统筹生态空间保护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是科学划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科学推进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依据生态系统受损程度评价,在市域内划定生态廊道修复重点区、生物多样性维护重点区、露采矿山生态修复重点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重点区、森林质量提升重点区、沉陷耕地集中整治区、采煤沉陷生态修复重点区、城镇周边人居环境整治重点区8类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二是统筹划分生态修复分区。以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为基础,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将全市划分为中心城区生态品质提升区、高潜水位煤粮复合综合治理区、相山—龙脊山山林生态屏障生态保育区、中部耕地质量提升与农村环境整治区、南部澥河水环境修复与耕地质量提升区5个生态修复分区,明确各分区生态修复主要任务和总体布局。
三是重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结合全市露采矿山立地条件、区位及交通条件,针对山体破损、地质灾害、景观破坏等问题,在对矿山进行地质灾害消减后,采取功能修复、农林复垦、生态重建、自然恢复等多种模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至2035年,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部完成,在建生产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
四是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创新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理念,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宜游则游”原则,推广“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种上树”等治理模式,分区分类实施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主持人:徐局长,淮北市仅下辖一个县,即濉溪县,请结合《规划》谈一下,如何加快推进市县空间一体,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徐局长:好的。多年来,我市深入推进相濉一体化发展,一是构筑相濉一体化空间格局。重点推进市辖三区(段园镇除外)与濉溪县城、刘桥镇一体化空间布局。延续城市空间形态,强化山水生态特质,构筑相濉同城整体空间格局;统筹推进中心城区、濉溪县城及城市外围石台、朔里、渠沟、刘桥、古饶和宋疃6个城镇组团建设,充分发挥城区集聚辐射作用,提升镇区公共服务水平;突出产城融合,促进职住平衡,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中心生态湖廊与城市空间功能的渗透融合,严格保护各组团和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构筑山水田、城镇村协同融合的新格局。
二是保障设施共建共享。在强化对外交通联系的同时,优化城区内部综合交通网络,重点保障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区域新型快速通道及重要交通、物流枢纽空间需求,支持构建相濉一体化发展区内快速路网,提升各功能板块联系的便捷度和紧密度。重点保障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增强优质医疗、教育、社会福利供给能力。建立联建联防的安全防灾设施和标准统一的环境保护设施,形成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再利用设施。
主持人:徐局长,人们常说,“一分规划,九分落实”,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规划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请问我市接下来将如何保障规划实施,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徐局长:《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我市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政策,是市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下位国土空间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违规变更。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批复精神,从以下四个方面保障规划严格实施。
一是强化规划传导,加快建立“三级三类”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约束性指标的层级传导,依据全市指标分解方案,实现各区县国土空间利用的调控,各区县应严格落实市级下达的规划约束性指标的要求,不得突破。制定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分领域开展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明确详细规划指引,结合行政区划和实际管辖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详细规划单元。在城镇开发边界内按单元+地块(街区)模式编制详细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外,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健全配套政策和技术体系。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下,适时制定地方性法规,构建空间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围绕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重点从生态底线空间保护、中心湖廊保护和建设、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公共卫生、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细化完善配套落实政策,加强相关政策协调配合,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三是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整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以及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成果,逐级汇交纳入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依据和支撑。依托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实施全过程管理,建立不同部门之间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础及成果数据共享机制,提升衔接协调水平和效率。
四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过程公众参与制度,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开,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发挥专家作用,坚持科学决策。规划全过程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方式;规划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信息平台,广泛搜集公众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