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4年5月份政风行风热线暨访谈
主持人:曹局长,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请曹局介绍一下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是如何开展宣传活动的?
曹局长:好的。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结合部门职责,印制《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手册》《安全知识》等资料,组织各县区分局重点从“地质灾害分类”与“地质灾害发生怎么自救”等方面进行宣传。工作人员向群众讲解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必要性,灾害发生时如何自救、疏散和救助等应急防御知识,旨在提升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防灾能力,增强群众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预防灾害带来的损失。
主持人:曹局长,前面说到防灾减灾,咱们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涉及重要职责应该是地质灾害防治,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地质灾害,我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曹局长: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地质灾害的一般概念:地质灾害是地球的一种“皮肤病”,但对人类的伤害却是致命的。即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共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岩、土体或岩、土碎屑及其与水的混合体的移动事件。主要表现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这六类表现中,前四种是突发性的,后两种是缓变性的。
2023年,我市未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淮北市地处淮北平原,海拔22.5~37.0米,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冲积平原面积2354.5平方公里,其余有相山、老龙脊及一些小山丘,最高山峰老龙脊海拔362.9米,丘陵地带面积386.5平方公里。北部分布闸河煤田,南部区域也多有煤田分布,矿业开采历史悠久且仍在持续。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和特点分析,2024年我市地质灾害危险仍以地面塌陷为主。按照《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皖自然资〔2021〕156号)相关规定,因采煤导致的塌陷不纳入地质灾害,故2024年我市无重点防范地质灾害隐患点。
全市防范的重点区域:一是临涣、韩村、南坪、孙疃、刘桥、朔里、石台等地行政区内的煤矿区域,灾害类型以地面塌陷、地面沉降为主;二是烈山、刘桥等地下水开采区域,灾害类型以岩溶塌陷为主;三是矿山集、烈山、宋疃、古饶等地生产及关闭露天采石矿山,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为主。
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及地方矿山防范的重点主要是受其地下采掘活动影响的区域,包括村庄、学校、道路、桥梁、河堤等。
受地下水开采影响,淮北市供水水源地和淮北国安电力有限公司供水水源地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区,诱发灾害类型为岩溶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淮北国安电力有限公司水源地内烈山镇青谷等强开采区是防范重点。
地质灾害主要威胁对象为上述区域内的矿山、村庄、学校、道路、桥涵、河流堤坝、通讯设施及其它工程建设设施及人员安全等。
根据我市地质灾害特点和气象预报,我市2024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突发性地质灾害为5-9月份(汛期);缓变性地质灾害为全年各个时期。在主汛期(6-8月份)尤其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主持人:曹局长,地质灾害防治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曹局长:我们淮北市是个矿业城市,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而改变了原生地质环境,诱发了地质灾害。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市、县(区)、乡(镇)各级政府的努力和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层层压实防灾责任,实现排查治理全覆盖,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一是2020年印发《淮北市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四位一体、网格管理、区域联防、绩效考核”的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体系。
二是2021年根据省自然资源厅要求开展了三区一县1:5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对全市地质灾害与孕灾地质条件、承灾体进行调查,判识地质灾害隐患,总结调查区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分析地质灾害成灾模式,提出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对策建议,为防灾减灾管理提供基础依据。
三是2022年经市政府同意,印发了《淮北市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淮北市“十四五”期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划以“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根本遵循,以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减轻地质灾害风险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目的,聚焦“隐患在哪里”“结构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等关键问题,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信息技术,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隐患识别、风险调查、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基层防灾能力和信息化建设,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为新阶段现代化美好淮北建设提供地质安全保障。
日常来说,通过印发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开展汛期24小时值班、汛前调查、汛期巡查、汛后核查及日常巡查等工作,实现数据更新、信息通畅、反应及时,最大程度避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另外,我局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了由24人组成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库,以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淮北站为技术支撑,增强技术力量,服务地灾防治。
主持人:曹局长,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地质灾害一般是在夏季汛期高发,汛期时,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
曹局长:一是认真开展汛前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每年汛期到来前,我局都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全市地质灾害汛前调查工作,对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摸排,对各个重点灾害点的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和监测,对发展趋势作出基本的判断和预测预报,并向各县、区政府下达汛期防治工作的措施和建议,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全市的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提请市政府发布实施。防灾方案全面地对全市各灾点的分布、灾害类型、发灾时段与防范期进行阐述,提出了灾害防治措施和各级政府防灾工作责任与目标,对重点灾点提出了防灾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二是强化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会同气象部门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研究,提高预测预报水平。
三是落实地质灾害速报和互相通报制度。市、县(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开展汛期24小时值班,对重点区域派专人巡查监测,实施日报告制度,严格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要求,及时报告地质灾害险情、灾情和应急处置情况。同时和住建、水务、交通、气象等部门相互通报情况,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这里提醒各位听众,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立即向当地基层自治组织和群众示警,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报告。
四是做好突发地质灾害救灾准备工作。认真做好救援准备工作,落实救灾物资、设备、资金、人员,保证一旦发生灾情或险情,能及时有效进行判断,迅速做好处置。
主持人:曹局长,我们在野外如何识别有可能发生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并进行躲避?
曹局长:大家要知道地质灾害发生的季节和地点,崩塌、滑坡、泥石流有明显的集中性,一般发生在持续暴雨时期。在我国西南地区多发于6-9月,在西北地区多发于7、8月。崩塌、滑坡、泥石流发生前都会出现一些征兆。
出现崩塌时:陡坡掉块、小崩小塌不断发生; 陡崖出现新的破裂痕迹; 嗅到异常气味、听到摩擦错碎声。
崩塌躲避逃生方法:可躲避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坎、地沟里。应注意保护好头部,可利用身边的衣物裹住头部。不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确定正确的撤离路线,不要慌不择路,进入危险区。
出现滑坡时:斜坡前缘发生垮塌,并且垮塌的边界不断向坡上发展;斜坡前部发生丘状隆起,顶部出现张开的扇形或呈放射状裂缝分布;斜坡局部沉陷;斜坡上建筑物变形、开裂、倾斜;井水、泉水水位突然发生明显变化。
滑坡躲避逃生方法:不要顺坡跑,而应向两侧逃离。当遇到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
出现泥石流时:暴雨或连续下雨时要警惕;溪流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 沟谷发出巨大的轰鸣声或轻微的振动感; 沟侧发生崩塌滑坡等致使沟谷堵塞严重等。
泥石流躲避逃生方法:向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侧山坡跑,切不可顺着泥石流沟向上游或向下游跑,且不要停留在凹坡处。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