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规划修编完成情况——《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初步成果)公告(原市城乡规划局)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7-09-21 00:00 字号:

一、公告说明

  《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年)》(以下简称总规)草案于2017年8月编制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规定,现对总规草案进行公告,充分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对规划草案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请于公告期间将意见和建议反馈至市规划局。

公告日期:30天,2017年9月21日——2017年10月20日

联系电话:0561-3183319、3183327;传真:0561-3183315

邮箱:hbghzhk@sohu.com

二、公告内容

(一)规划期限与范围

   1、规划期限

基期:2015年;近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40年;增加中期:2021-2030年。

2、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城区(城市开发边界内)三个空间层次。

市 域:淮北市行政辖区,包括3个区、1个县和18个镇,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淮北市辖相山、杜集、烈山三区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760平方公里。

城 区(城市开发边界内):东至东外环路;西至101省道、相凤路、淮海西路、相山区区界;北至北外环路;南至新濉河、五宋路。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30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目标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等多重叠加机遇,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迈向苏鲁豫皖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更具活力的开放创新之城、更富效能的转型样板之城、更可持续的绿色低碳之城、更显魅力的山水生态之城

(三)城市性质

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中部地区新材料产业基地,苏鲁豫皖交汇区域中心城市。

(四)城市规模

近期到2020年,城区(城市开发边界内)城市人口规模为10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05平方公里。

远期到2040年,城区(城市开发边界内)城市人口规模为1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30平方公里。

(五)指标体系

本次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包括城镇化和空间利用、道路和公共交通、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和防灾等5个方面,分为预期型指标和约束型指标两种类型。

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体系详见表-1。

     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核心指标体系一览表        表-1

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说明

单位

2040年

指标类型

城镇化和

空间利用

人口指标

市域总人口

城镇人口规模

万人

总人口260

城镇人口220

预期型

城镇化率

%

常住85

户籍78

预期型

城市开发边界内

人口规模

万人

130

预期型

用地指标

市域城乡建设用地

平方公里

≤522

约束型

城镇人均

建设用地面积

m²/人

中心城区≤100

濉溪县城≤110

镇≤120

约束型

城市开发边界内

建设用地规模

平方公里

≤130

约束型

道路和

公共交通

道路指标

城市规划建成区

道路网密度

Km/km2

≥8

约束型

公共交通指标

城市500米公交站点覆盖率

%

100

约束型

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

保障房

保障性住房基本覆盖面达到常住人口比例

%

30

约束型

公共服务设施

各项公共服务设施

--

达到考核要求(国家、省相关规范标准)

约束型

社区服务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

%

100

约束型

社区开放空间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

%

100

约束型

资源和

生态环境

生态指标

市域森林覆盖率

%

≥35

约束型

县级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约束型

城镇区绿地率

%

≥45

约束型

中心城区城市水面率

%

≥10

约束型

环境指标

城镇污水处理率

%

≥95

约束型

城镇生活垃圾

无害化处理率

%

100

约束型

主要污染物

总量减排指标

--

达到考核要求

约束型

安全和防灾

防灾指标

防洪排涝标准

--

淮北市和濉溪县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前提下,采用分区防洪,各分区不超过三等城市规模的,按照50年一遇标准设防;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排涝分片治理,以自排为主,机排为辅。各乡村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

约束型

人均避难场所用地

m²/人

≥2

约束型

 

(六)市域规划

1、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到2020年,市域总人口22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7%,城镇人口153万人;到2040年,市域总人口2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5%,城镇人口220万人。

2、市域空间格局

(1)生态空间格局

构建“一带、两翼、三廊、四区、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

“一带”:以淮北城市“中央湖廊”、睢阜铁路生态廊道和S202线生态廊道为骨架,形成链接南北、贯通城乡的中央生态景观轴带,主要包括北湖、东湖、中湖、南湖、乾隆湖、华家湖串联湖群及其周边各类生态游憩公园绿地,以及濉阜铁路、S202线生态廊道等。

“两翼”:以绵延环抱中心城区两侧的相山和龙脊山风景区为主体,构筑淮北都市区绿色生态屏障,形成保障城市生态安全、扩充城市生态容量、承载城市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三廊”:新濉河、沱河、浍河三条区域生态廊道。

“四区”: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地、工矿污染敏感区、饮用水源涵养保护区。

“多点”:以村镇为中心,构筑遍布城乡、普惠城乡的美丽乡村绿色空间体系和绿色空间单元。

(2)城镇空间格局

以建设“生态网络化、功能板块化、城镇组团化、绿色宜居城”为目标,规划形成“一主一副、两轴一带”城镇空间格局。

“一主一副”——依托中心城区,推进市县同城,辐射周围小城镇形成市域主中心。依托百善镇,高标准建设南部次中心,联动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及其周边小城镇形成市域副中心,带动市域南部地区全面发展。加强南坪镇、双堆集镇协同发展,打造卫星城镇集群。

“两轴一带”——南北向联动皖苏和东西向联通皖豫的两条城镇发展轴;依托浍河形成联动宿州产业发展带。

3、重点发展区指引

(1)濉溪县城

发展定位: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陶铝新材料产业基地,淮海经济区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淮北市文化和休闲旅游服务基地。

发展规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5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设用地规模44平方公里,濉芜现代产业园区15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区域协同:重点推进相濉一体化建设,构建市县“交通同网、设施共享、生态共保、体系相融”的同城化发展格局。加强与市域次中心在功能、产业、交通、生态等协同发展,推动市域次中心建设。加强与宿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统筹协调,促进淮宿产业一体化集聚集群发展。

(2)重点小城镇

朔里镇。加强与淮北高铁新区、杜集开发区、朔西湖和石台镇联动发展,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科技研发、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和大健康等产业,带动市域北部地区提档升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0平方公里。

古饶镇。加强与淮北经济开发区新区、淮北高铁南站新区和宋疃镇联动发展,加强与宿州符离镇协同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高端纺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综合配套完善现代服务业。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6平方公里。

百善镇。加强与濉溪县城、临涣镇、四铺镇在功能、产业、交通、生态等协同发展,加强与宿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统筹协调。依托镇区,拓展新区,优化整合,打造南部次中心,建设创新活力、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带动市域南部地区全面发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8平方公里,其中南部次中心建设用地规模15平方公里。

临涣镇。加强与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韩村镇、百善镇(南部次中心)协同联动发展,共筑淮北市域副中心。城镇建设用地规模20平方公里,其中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设用地规模18平方公里。

(七)规划区规划

1、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红线管控区包含龙脊山风景区、相山风景区、南湖、华家湖、华家山等重要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一切形式的开发建设活动。

2、永久基本农田

严禁进行村镇建设、采矿、挖土挖沙等一切非农活动,如遇交通、水利等区域建设项目必须占用基本农田的,则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报批。

3、城市开发边界

东至东外环路,西至101省道、相凤路、淮海西路、相山区区界,北至北外环路,南至新濉河、五宋路,面积约263.5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活动严格控制在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线以内,禁止在城市开发边界以外的城市开发建设活动。对确需建设的重大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选址位于城市开发边界范围线以外的,应严格控制,经论证后,按法定程序审批。

(八)城区(城市开发边界内)规划

1、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与策略

由“依山建城”迈向“拥湖时代”;

东进、西延、南扩、北调、中优。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与形态

“一带双城”——中央湖廊;东城、西城。

“四轴六区”——人民路、沱河路、相山路、梧桐路四条城市发展轴;相山、杜集、凤凰山、龙湖、东湖、烈山六大功能片区。

3、城市空间风貌特色与格局

展现“城在山中、湖在城中,山水相宜、景城相融”的城市风貌特色,彰显“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山水城市格局。

(九)相濉一体规划指引

加强相濉、相烈、相杜一体化建设,促进空间共筑、交通互联、生态共保、设施共享,构建淮北都市核心区,打造支撑和引领淮北跨越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构筑“一带双城、一环六镇,蓝绿交织、生态都市”淮北都市区主体形态。

突出产城融合,依托高铁淮北北站、杜集开发区和朔西湖,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区,带动市域北部地区提档升级。

统筹推进淮北经济开发区南部新区、碳谷工业新区、濉溪经济开发区、濉芜现代产业园区、高铁淮北西站、高铁淮北南站建设。

(十)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1、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1)公路

规划形成“三横两纵两连”的高速公路网络和“六横三纵五连”的国省干线公路网络。

(2)铁路

规划形成“三城际三普铁四专线”铁路运输网络。

(3)水运

规划形成“三纵一横”内河航道网络。

(4)航空

加强与徐州观音机场、合肥新桥机场和郑州新郑机场交通联系。

规划建设淮北通用机场。

2、城市主干道路网规划

规划形成“一环、四纵、四横”的城市主干路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