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2024年工作总结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政治统领,以党建引擎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制定学习宣传工作方案,在全系统迅速掀起学习热潮。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举办领导班子专题读书班1期,开展支部学习34次,研讨交流150人次。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组织开展庆祝建党103周年“五个一”系列活动,推动“四强”党支部建设提质增效。夯实干部队伍建设,规范做好干部选拔任用、职级晋升和公务员招录调任工作。精准制定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开展春训及自然资源大讲堂12期,不断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落实局党委与驻局纪检组定期会商制度,专题听取领导班子“一岗双责”履行情况汇报。聚焦“下管一级”,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先后开展濉溪县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规划、双墨阁大酒店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等提级审查工作。强化纪律作风监督检查,赴派出机构及二级单位开展专项检查和随机抽查23次。组织开展参观市第二看守所警示教育活动,推动警示教育入脑入心。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分违纪违法人员5人。
(二)强化要素保障,以节约集约赋能高质量发展
全力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争取国家和省级用地计划指标4800.71亩,组卷上报新增建设用地111宗1.25万亩,获批99宗6283.64亩。全局谋划、系统推进土地供应,全市(含濉溪县)招拍挂出让各类用地91宗5177.54亩,成交金额32.62亿元;通过划拨方式供地147宗1.37万亩。严格落实“增存挂钩”机制,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0432.59亩、闲置土地3883.74亩,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1宗1368亩,圆满完成年度处置任务。顺利通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中期评估,已完成颗粒化任务23项。全面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探索实践“支持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5年过渡期”政策,依申请办理工业建设用地分割转让2宗、“过渡期”备案1宗。规范矿业权管理,认真组织开展采矿权实地核查和矿业权重叠核查工作。高质量完成矿产资源储量登记统计和动态监测工作,年度矿业权人勘查开采信息公示率达100%。
(三)优化空间布局,以科学规划引领城乡品质提升
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在全省率先获批,17个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均已形成成果。持续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城镇开发边界局部优化成果顺利通过部级审核并正式启用,高效完成濉溪化工园区、相山开发区等园区调区工作。积极推进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市本级完成4个单元详规编制工作,完成33个地块详规编制和审批工作。完善优化高铁西站片区路网、苏皖豫天然气干线项目规划建设,绿金湖东岸乡村俱乐部形成概念性规划成果,助力城市功能品质“双提升”。制定专项规划编制审批管理规定及编制目录清单,加强规划实施监管。提高村庄规划编制质量和实效,全市249个行政村已形成村庄规划编制成果,完成审批79个。加强多方协同联动,推动驻镇规划师试点取得新成效。
(四)胸怀“国之大者”,以过硬举措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顶格推进机制,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根据最新上报数据,我市耕地面积248.6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217.53万亩,已完成省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改革政策,加大补充耕地项目实施力度,全市立项实施补充耕地项目223个7670亩,已验收入库新增耕地1576亩。坚持约束与激励并重,用活建设用地指标池政策,推动补充耕地指标跨区流转交易。全年市级统筹补充耕地指标交易647亩,交易资金1.6亿元,充分调动了基层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耕地保护常态化协作配合机制,强化行刑衔接、纪法衔接,高效推进耕地占补平衡及耕地保护问题专项监督清理整治。
(五)厚植绿色底色,以务实行动压实生态保护责任
发布实施《淮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16个,治理面积373.58公顷。压实矿山“边开采、边修复”责任,完成在建与生产矿山生态修复4758.15亩。指导辖区政府加快推进新北沱河烈山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目前已完成市级验收。超额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修复耕地6893亩,淮北市采煤沉陷区治理典型做法入选《全省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首批典型案例汇编》。定期下沉督导,稳步推进采煤沉陷村庄搬迁工作,新村搬迁安置点主体工程完工7个(拟搬迁入住约0.26万人),正在建设17个。修订采煤沉陷村庄搬迁安置补偿管理办法,适当提高搬迁安置补偿标准,切实增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杜集区朔里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顺利通过中期评估,8个子项目已竣工验收6个。作为华东区域唯一代表,受邀参加2024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与北京、成都等12个城市共同发布倡议书,携手争当“厦门实践”经验的传播者、践行者。
(六)聚焦多点发力,以精细管理夯实自然资源基础
圆满完成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一上、二上、三上”成果顺利报部入库。全面启动2024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工作,有序推进下发监测图斑的研判分析和举证工作。淮北市烈山区国土调查坡度图成果顺利通过部级审核,为全省首例。加快推进农村不动产确权登记,全市房地一体确权登记发证19.71万宗,发证率为92.37%,全域集体土地所有权更新汇交率100%,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全部完成。高位推动15项民生实事“登记难”专项整治,依托市级领导小组机制高效推动问题化解,截至目前,已化解项目33个499套。加快实施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积极争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年开展公平竞争审查147次、合法性审查4次、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1次。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多渠道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推送《自然资源和规划政策文件汇编》500余册。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联合工信、公安等部门对全市矿山企业开展检查4次。紧盯防汛关键时段和地质灾害风险区域,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累计派出15个工作组45人次。完成省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工程(淮北)建设任务及验收工作。
(七)提升服务效能,以创新改革释放利企便民红利
扎实开展“千名干部进千企”行动,制定企业诉求办理办法,提升办理时效质量。用心用情回应民生关切,办结各类信访件112件,办结率99.12%。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先后出台两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豁免项目清单,涵盖免于或无需办理工程规划许可的项目类型38种。探索实施工程建设项目“一码关联”、并联审批等改革,实现“交地即拿证”“拿地即开工”,淮北零碳智慧物流产业园项目“四证齐发”案例在安徽日报上刊发。全年出具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13份,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29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56件、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5件,审批采矿权2件、临时用地33宗。出台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后规划条件变更管理规定,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制定立体生态住宅规划建设试点指导政策,助力臻澜园、阅峰2个第四代住宅试点项目加快落地。依托银行网点、开发企业等场所集聚辐射优势,全方位打造“登记大厅+集成服务点”便民服务矩阵,已通过集成平台办理登记业务2.3万余件。深化长三角区域不动产登记一体化“跨省通办”改革,成功办理“跨省通办”业务6件。开启不动产“带押过户”新模式,将“带押过户”办理范围从住宅类不动产扩展至商业、工业类不动产,办理工商业类不动产“带押过户”业务5件。“3343”模式破解工业企业“难办证”问题案例入选“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累计化解“难办证”项目35个,盘活存量资产近60万平方米。
(八)坚持问题导向,以靶向施策提升专项工作实效
扎实推进卫片“挂账”和自然资源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2018至2023年土地卫片挂账问题1247个,已整改到位1181个;2013至2023年督察反馈问题332个,已整改到位327个;2024年例行督察反馈问题29个,已整改到位23个。突出抓好安置房分配环节突出问题专项清理整治反馈问题整改工作。坚持“党委抓总、一体推进”,全力抓整改、补短板、促提升。《淮北市征收农村村民住宅补偿安置办法》10月31日以市政府名义正式印发,成为全省首个地级市出台的相关办法。建立健全采煤沉陷区村庄搬迁安置“三本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迅速排查消除“未搬先采”安全隐患,已完成新村址供地、招标工作,目前正在加快施工建设。深入推进市委专项XC整改工作。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XC整改方面,反馈涉及我局问题14个,完成整改12个、基本完成整改1个、正在推进整改1个。整改期间,制定完善制度5项,开展专项督导3次,挽回损失700万元,追缴违规认定宅基地面积3200.07平方米。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方面,结合部门职责制定印发专项行动方案,细化任务分解,在系统内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发现问题持续推进整改。全力做好“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全面排查“三线三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扎实做好“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工作。针对汪家东生态修复项目扬尘问题,督促施工单位落实扬尘防治措施,序时推进整改。高度重视中央第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下沉督查,积极对接、全力做好配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