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实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委书记局长曹宏新《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
一、活动主题:《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发布内容》
二、承办单位: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三、新闻发布会时间:2024年6月21日下午
四、活动地点: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十三楼会议室
五、主持人: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丁李波
六、参加人员:本局机关各科室、媒体记者、
各位媒体朋友们,同志们:
大家好!
欢迎大家出席我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部分媒体记者出席本次发布会。
本次发布会主要有两项议程:
首先由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丁李波同志向大家介绍《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规划特点。
大家好!《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于今年3月2日获得省政府批复,是我市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对我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市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
首先由我向大家介绍《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规划特点。
一、《规划》编制背景和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多规合一”列为改革重要任务之一。2019年5月,党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开启了空间规划系统性、整体性和重构性改革。
市委 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及时对《规划》编制过程中重大事项进行指导和决策,保障各阶段工作有序推进。一是编制组通过大量现状调研、问卷调查、问题梳理,在“双评价”、“双评估”、城市体检和11项重大专题研究工作基础上,形成规划初步方案;二是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在此基础上形成《规划》成果;三是广泛征求县、区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相邻地市意见,及时进行社会公示,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经专家评审论证,市自然资源规划委员会、市政府常务会、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以及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专家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 2024年3月2日,省政府正式批复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二、《规划》主要内容
本规划由十一章内容组成,国家和省级涉及我市关于区域协调、粮食安全、绿色转型、能源保障、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已在《规划》“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持续推进生态空间保护修复”等部分重点保障落实。
一是锚定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目标,筑牢空间基础。到2035年,全面形成主体功能明显、区域优势互补、底线牢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高水平打造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高标准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筑牢空间基础。基本建成宜居、绿色、协调、开发、安全韧性和智慧的美丽国土。
二是严守资源安全底线,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控要求,树牢国土空间规划底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45.6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17.4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8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高于292.47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三是全域统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落实国家和省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一主两带、四区两屏”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有效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承接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采石宕口治理,巩固提升生态修复“淮北模式”,促进相濉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四是突出历史文化传承,厚植文化底蕴。依托隋唐大运河遗址文化带(淮北段)、临涣历史文化名镇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地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空间管控要求。
五是强化空间联结和保障,增强支撑能力。支持淮宿蚌、淮宿阜、淮永等城际高铁,以及徐淮阜、德上、淮永等高速公路建设,畅接国家交通走廊,加快形成多维多向联系通道,强化皖北新型城镇集聚区空间联系,有效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空间协同。构建以对外通道为主干、城际通道为骨架、城市道路为基础、客货运枢纽为支撑的内联外通、相互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皖北区域物流枢纽城市建设。
六是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提高治理能力。加强党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配套政策和技术体系,强化对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辖区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市级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传导管控,有效指导各级各类规划编制实施。建立图数一致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规划动态评估,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规划》主要特点
一是立足区域协同。立足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交会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着力提升皖苏豫省际毗邻地区空间联结水平,大力推进与宿州、亳州、蚌埠等市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
二是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统筹划定和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基础农业生产空间,保障“淮优”农产品生产空间。
三是突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地、采石宕口等区域生态修复,巩固提升生态修复利用“淮北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绘就“生态美城”绿色画卷。
四是传承淮北历史文化。以山水文化为根基、运河文化为标志、红色文化为载体,构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体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山水风光、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旅游品牌和六大文化旅游片区,彰显“楚韵汉风、运河故里”特色魅力。
五是塑造城市空间特色。延续“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城市空间肌理,优化形成中心城区“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空间结构形态,展现“煤美与共、湖上淮北”城市气质,促进从“煤城”走向“美城”,凸显平原地区现代山水城市风貌特色。
下一步,我局将通过加强规划传导和约束,建立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等举措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以上是《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工作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规划特点。
下面请媒体朋友们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提问,请举手示意。
问题一:记者:请问《规划》提到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请问我市具体是如何划定并落实“三区三线”的,有哪些管控措施?
谢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坚持底线思维,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把“三区三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根据国家、省统一工作部署和要求,《规划》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序,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规划至2035年,我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45.6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17.4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8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超过292.47平方千米。
为守牢“三区三线”,在《规划》中,我们也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三区三线”的各项管控措施。
一是严格实施耕地用途管制,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确实难以避让永久基本农田的,经依法批准,应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基础上,按照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优化的原则,在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上落实永久基本农田补划任务。
二是生态保护红线未经批准严禁擅自调整。生态保护红线内按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和其他区域进行分类管控。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三是强化城镇开发边界对开发建设行为的刚性约束作用,防止城镇盲目扩张和无序蔓延。城镇开发边界内的建设,实施“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的管制方式。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建设,按照主导用途分区,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管制方式。
好,请国土空间规划科负责人李娟同志来回答一下。
问题二:记者:为加快“五宜”幸福城市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请介绍一下《规划》对于中心城区的发展建设是如何考虑和谋划的?
感谢你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无论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城市转型和功能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善中心城区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彰显“山、水、城”相融的空间特色,形成“一带双城三青山”空间结构。依据发展趋势和基础条件,划分六大城市功能片区,优先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以社区生活圈为单元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按照人口分布与城市功能片区划分,结合就业岗位分布优化居住用地供应,实现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二是健全蓝绿开敞空间体系。构建由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组成的多层次、多要素公园体系。结合中心城区山水自然资源,推动公共空间与自然生态相融合,构建可游览、可通风、内外贯通的“一带一环四楔”城市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空间品质。
三是加强总体城市设计。构建“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的总体城市设计结构,合理控制中心城区开发强度,加强滨湖、沿山地区高度特殊管控,优化城市天际线,沿中心湖廊向东西两侧延伸的各条水系形成开敞空间,增加滨湖天际线层次感,彰显“城湖共生”空间特色。
四是完善中心城区综合交通系统。延续优化“外环内网”的城市干路网结构,保障城市快速路网建设,根据用地功能差异布局级配合理、疏密有致的城市道路网络,完善多层次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增强静态交通供给能力,构建分区分级的慢行系统。
。
问题三:记者:请结合《规划》谈一下,如何加快推进市县空间一体,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感谢你的提问。近年来,淮北市深入推进相濉一体化发展,促进人口向城市化地区集中,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统筹兼顾经济、生活、生态、安全等多元需要,优化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集约型的城镇空间结构和格局,促进城镇空间向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发展转变,提高城镇空间品质,增强居民幸福感。
一是构筑相濉一体化空间格局。重点推进市辖三区与濉溪县城、刘桥镇一体化空间布局。延续城市空间形态,强化山水生态特质,构筑相濉同城整体空间格局;统筹推进中心城区、濉溪县城及城市外围石台、朔里、渠沟、刘桥、古饶和宋疃6个城镇组团建设,充分发挥城区集聚辐射作用,提升镇区公共服务水平;突出产城融合,促进职住平衡,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加强中心生态湖廊与城市空间功能的渗透融合,严格保护各组团和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构筑山水田、城镇村协同融合的新格局。
二是保障设施共建共享。在强化对外交通联系的同时,优化城区内部综合交通网络,重点保障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等区域新型快速通道及重要交通、物流枢纽空间需求,支持构建相濉一体化发展区内快速路网,提升各功能板块联系的便捷度和紧密度。重点保障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增强优质医疗、教育、社会福利供给能力。建立联建联防的安全防灾设施和标准统一的环境保护设施,形成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及固体废弃物再利用设施。
问题四:记者:人们常说,“一分规划,九分落实”,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规划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请问我市接下来将如何保障规划实施,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好的,感谢你的提问。《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是我市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高效能空间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政策,是市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是编制下位国土空间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必须严格执行,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修改。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批复精神,从以下四个方面保障规划严格实施。
一是强化规划传导,加快建立“三级三类”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约束性指标的层级传导,实现各区县国土空间利用的调控。制定专项规划编制目录清单,分领域开展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明确详细规划指引,结合行政区划和实际管辖范围,在中心城区划定详细规划单元。
二是健全配套政策和技术体系。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框架下,适时制定地方性法规,构建空间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围绕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重点从生态底线空间保护、中心湖廊保护和建设、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公共卫生、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等方面,细化完善配套落实政策,加强相关政策协调配合,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三是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整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以及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成果,逐级汇交纳入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为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强化规划实施监督提供依据和支撑。依托全省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实现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实施全过程管理,建立不同部门之间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基础及成果数据共享机制,提升衔接协调水平和效率。
四是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过程公众参与制度,国土空间规划的制定、实施、修改和监督检查及时向社会公开,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发挥专家作用,坚持科学决策。规划全过程采取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的方式;规划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信息平台,广泛搜集公众和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我们将借此次新闻发布会为契机,着力推进《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实施,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全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国土空间底线牢固、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品质提升、特色彰显、治理有效。打造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幸福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北篇章。
各位媒体朋友们、同志们,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