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解读】党委委员、副局长丁李波同志解读《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时间:2024-06-22 10:24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部署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多规合一”列为改革重要任务之一。2019年5月,党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开启了空间规划系统性、整体性和重构性改革。

市委 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及时对《规划》编制过程中重大事项进行指导和决策,保障各阶段工作有序推进。一是编制组通过大量现状调研、问卷调查、问题梳理,在“双评价”、“双评估”、城市体检和11项重大专题研究工作基础上,形成规划初步方案;二是高质量完成“三区三线”划定,在此基础上形成《规划》成果;三是广泛征求县、区政府、市高新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相邻地市意见,及时进行社会公示,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经专家评审论证,市自然资源规划委员会、市政府常务会、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以及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专家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 2024年3月2日,省政府正式批复我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规划》主要内容,本规划由十一章内容组成,国家和省级涉及我市关于区域协调、粮食安全、绿色转型、能源保障、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等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已在《规划》“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持续推进生态空间保护修复”等部分重点保障落实。

一是锚定绿色发展示范城市目标,筑牢空间基础。到2035年,全面形成主体功能明显、区域优势互补、底线牢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高水平打造国家重要新型综合能源基地,高标准建设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筑牢空间基础。基本建成宜居、绿色、协调、开发、安全韧性和智慧的美丽国土。

二是严守资源安全底线,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三条控制线划定及管控要求,树牢国土空间规划底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45.66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17.41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3.89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不高于292.47平方千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三是全域统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落实国家和省区域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一主两带、四区两屏”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有效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和皖北承接产业集聚区建设。优化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和采石宕口治理,巩固提升生态修复“淮北模式”,促进相濉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和美乡村建设。

四是突出历史文化传承,厚植文化底蕴。依托隋唐大运河遗址文化带(淮北段)、临涣历史文化名镇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文化资源富集、空间分布集中的地域,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依存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空间,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明确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的空间管控要求。

五是强化空间联结和保障,增强支撑能力。支持淮宿蚌、淮宿阜、淮永等城际高铁,以及徐淮阜、德上、淮永等高速公路建设,畅接国家交通走廊,加快形成多维多向联系通道,强化皖北新型城镇集聚区空间联系,有效支撑淮河生态经济带空间协同。构建以对外通道为主干、城际通道为骨架、城市道路为基础、客货运枢纽为支撑的内联外通、相互衔接、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皖北区域物流枢纽城市建设。

六是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提高治理能力。加强党的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配套政策和技术体系,强化对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市辖区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以及市级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传导管控,有效指导各级各类规划编制实施。建立图数一致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规划动态评估,实现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规划》主要特点,一是立足区域协同。立足长三角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交会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着力提升皖苏豫省际毗邻地区空间联结水平,大力推进与宿州、亳州、蚌埠等市际毗邻地区协同发展。

二是严格落实三条控制线。统筹划定和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耕地“三位一体”保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基础农业生产空间,保障“淮优”农产品生产空间。

三是突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持续推进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地、采石宕口等区域生态修复,巩固提升生态修复利用“淮北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绘就“生态美城”绿色画卷。

四是传承淮北历史文化。以山水文化为根基、运河文化为标志、红色文化为载体,构建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体系。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山水风光、运河文化、红色文化三大旅游品牌和六大文化旅游片区,彰显“楚韵汉风、运河故里”特色魅力。

五是塑造城市空间特色。延续“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城市空间肌理,优化形成中心城区“一带双城三青山、六湖九河十八湾”空间结构形态,展现“煤美与共、湖上淮北”城市气质,促进从“煤城”走向“美城”,凸显平原地区现代山水城市风貌特色。

下一步,我局将通过加强规划传导和约束,建立规划实施工作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建立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等举措保障《规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