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解读】《淮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解读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时间:2024-02-22 09:42 字号:

科学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是系统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重大工程的优先任务。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研究编制了《淮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淮北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夯实了优质生态空间本底,擘画了美好淮北生态建设新蓝图。

一、科学规划,准确把握定位和功能特色

《规划》是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2022年-2035年淮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总纲领和空间指引,是三区一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对推动全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作用。

《规划》针对淮北市全域和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及不同分区深化研究,识别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城镇发展中生态功能存在的短板问题和生态受损的重点区域,进行提升和修复。

《规划》围绕全面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竞生、自生、共生的正向演进,重点突出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助力淮北建设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样板的总目标,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宜居、安全健康、绿色低碳的“美丽淮北”建设目标,并细化2025年、2035年指标体系。

《规划》深入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研究谋划一系列生态修复重点工程项目,明确实施区域和责任单位,确保规划可操作、能落地。

《规划》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在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的基础上,对生态保护修复作出了系统规划。

从生态系统类型看,《规划》不仅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系统,还涉及农业、城镇、矿山等人工生态系统;从覆盖地域范围看,《规划》涉及全市国土空间;从部署建设内容看,《规划》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以及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的保护修复。

二、创新内容,构建生态修复新体系

对标新思路,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规划》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规划》编制按照系统论的思路,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制定综合性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着力解决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割裂保护、单项修复的问题,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

强化统筹集成,有效衔接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紧密衔接市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的目标、任务,深化系统研究,强化统筹拓展,集成形成淮北市生态保护修复的指标体系、重点任务和工程布局。细化分解《规划》目标任务,明确各级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推动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合力。

创新修复体系,构建“问题识别﹢格局引导﹢分区指引﹢重点区域﹢工程项目实施”等为一体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针对淮北市国土空间全域生态系统及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开展不同领域的专题研究报告,诊断突出生态问题,研判重大生态风险。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突出采煤沉陷区和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构建“一带-两屏-三脉-多廊-多点”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并根据生态基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性,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5个修复分区。围绕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突出生态问题,优先部署对国家及省市级重大战略具有关键生态支撑作用的重大工程,聚焦生态功能存在的短板进行提升,聚焦生态受损的重点区域进行修复,构建4大工程任务和7个重点工程,布局78项工程项目,系统推进全市生态修复工作。

三、强化保障,推动《规划》高质量实施

建立《规划》贯彻实施推进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层层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统一监管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横向上,构建多部门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协作框架,保障规划横向统筹协调;纵向上,构建市—县(区)—镇(乡)生态修复规划三级纵向传导体系,建立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推进机制。

健全《规划》相关法规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顶层设计,明确生态修复职责边界、业务构架和工作体系。探索建立统筹和科学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政策体系,推进各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形成制度性成果,构建“谁修复、谁受益”的生态保护修复激励机制。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建立纵横结合的综合性补偿制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占用补偿、损害赔偿与保护补偿协同推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绩考核制度。夯实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相关考核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综合考核体系。支撑国家及省级战略实施,保障维护国家、省级、跨市生态安全,生态受益范围较广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争取纳入省级生态修复规划重点项目库。将生态受益范围地域性较强的其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纳入市本级生态修复规划重点项目库。建立项目库动态调整机制,中远期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并定期评估实施效果。

扎实推进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针对目前能明确的78个工程项目,初步估算总投资约109亿元。应统筹整合淮北生态修复涉及的各部门、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对生态修复重大工程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探索设立生态保护修复基金、发放绿色债券和扩大政策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等资金筹措途径,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资本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多种方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形成多元化市场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相关部门应积极支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投入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为资金的节约提供技术支撑。需要通过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方式,夯实企业生态修复的主体责任,提高企业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投入。

强化评估监督与公共参与。强化生态修复规划管控,综合运用淮北市现有的信息系统平台,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导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区域、各部门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贯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监督考核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开展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保护法治教育;创新公众参与生态修复模式,推动生态修复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积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相关政策解读和培训教育,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构建公众参与和生态修复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常态化规划交流互动机制,营造全社会积极主动实施和监督规划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