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解读】《淮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解读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时间:2024-02-22 09:42 字号:

一、背景依据及编制过程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的重要国家战略任务。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认真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和规划要求,淮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会同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有关部门研究编制了《淮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整个《规划》编制工作历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成立领导组织(2021年5月—2020年10月)。成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确定技术服务单位、拟定工作方案。

第二阶段:开展前期研究(2021年11月—2022年9月)。主要完成淮北市典型生态系统功能评价与格局研究、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研究、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流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耕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研究、生态廊道与生态屏障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研究等10项专题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规划成果编制(2022年11月—2023年5月)。充分落实《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淮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根据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的《市、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编制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

第四阶段:规划成果审查审批(2023年5月—2023年10月)。在征求意见稿基础上,编制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征求会,并向社会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先后两轮征求部门意见过程中,对各部门反馈意见均已采纳。成果修改完善后于5月11日通过专家评审会,8月3日通过市自然资源规划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10月15日获得市人民政府批复。

二、《规划》重要意义

《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及至2035年指导市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总纲领和空间指引,是实施淮北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依据。《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淮北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夯实了优质生态空间本底,擘画了美好淮北生态建设新蓝图。

三、《规划》主要内容

(一)范围及期限

规划范围为淮北市域内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2741.40平方千米。

规划期限为2022-2035年,基准年为2021年,近期目标年至2025年,远期目标年至2035年。

(二)规划目标

全面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竞生、自生、共生的正向演进。保护重要的、关键的、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自然生态系统,保障多样的生态服务功能持续稳定地发挥。恢复受损、退化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活力,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增强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积极培育和孵化生态友好型产业,以产业发展反哺生态修复,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内生动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多措并举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与外溢,助力淮北建设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样板。

(三)主要内容

通过10项专题研究,研判淮北市相关生态风险,根据风险研判的结果,明确规划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并进一步确定淮北市生态安全格局和划定生态修复分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淮北市生态修复重点区域及重大工程,并拟定相关实施计划。《规划》包含以下八个方面内容:

一是面临形势。包括:形势与要求、生态修复工作成效、机遇与挑战。

二是生态问题与评价。包括:自然地理和生态现状、主要问题识别、综合研判。

三是总体要求与规划目标。包括:指导思路、规划原则、规划目标、指标体系。

四是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总体布局。包括:生态保护修复格局、生态修复分区、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五是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治理重大工程、生态空间生态系统保护重大工程、农业农村空间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城镇空间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

六是投资估算。包括:测算依据、测算方法、资金来源。

七是效益分析。包括:生态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

八是规划实施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资金保障、评估监督、公众参与。

四、《规划》特征

(一)科学规划,准确把握定位和功能特色

《规划》是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是2022年-2035年淮北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总纲领和空间指引,是三区一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对推动全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性的作用。

《规划》针对淮北市全域和农业、生态、城镇三类空间及不同分区深化研究,识别耕地保护、生态保护、城镇发展中生态功能存在的短板问题和生态受损的重点区域,进行提升和修复。

《规划》围绕全面降低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竞生、自生、共生的正向演进,重点突出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助力淮北建设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样板的总目标,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宜居、安全健康、绿色低碳的“美丽淮北”建设目标,并细化2025年、2035年指标体系。

《规划》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理念,在统筹考虑生态系统完整性、地理单元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的基础上,对生态保护修复作出了系统规划。

从生态系统类型看,《规划》不仅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态系统,还涉及农业、城镇、矿山等人工生态系统;从覆盖地域范围看,《规划》涉及全市国土空间;从部署建设内容看,《规划》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以及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城镇空间的保护修复。

(二)创新内容,构建生态修复新体系

对标新思路,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规划》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规划》编制按照系统论的思路,将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从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和内在机理出发,制定综合性的保护和修复措施,着力解决自然生态系统各要素间割裂保护、单项修复的问题,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的整体改善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全面增强。

强化统筹集成,有效衔接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紧密衔接市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专项规划的目标、任务,深化系统研究,强化统筹拓展,集成形成淮北市生态保护修复的指标体系、重点任务和工程布局。细化分解《规划》目标任务,明确各级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形成推动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合力。

创新修复体系,构建“问题识别﹢格局引导﹢分区指引﹢重点区域﹢工程项目实施”等为一体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针对淮北市国土空间全域生态系统及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开展不同领域的专题研究报告,诊断突出生态问题,研判重大生态风险。从维护地区生态安全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突出采煤沉陷区和采石宕口生态修复,构建“一带-两屏-三脉-多廊-多点”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并根据生态基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差异性,将全市国土空间划分为5个修复分区。围绕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突出生态问题,优先部署对国家及省市级重大战略具有关键生态支撑作用的重大工程,聚焦生态功能存在的短板进行提升,聚焦生态受损的重点区域进行修复,构建4大工程任务和7个重点工程,布局78项工程项目,系统推进全市生态修复工作。

(三)强化保障,推动《规划》高质量实施

建立《规划》贯彻实施推进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层层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任务,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统一监管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横向上,构建多部门参与的生态保护修复协作框架,保障规划横向统筹协调;纵向上,构建市—县(区)—镇(乡)生态修复规划三级纵向传导体系,建立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各负其责的工作推进机制。

扎实推进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施。针对目前能明确的78个工程项目,初步估算总投资约109亿元。应统筹整合淮北生态修复涉及的各部门、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对生态修复重大工程资金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资金支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撑和引导作用。拓宽投资融资渠道,探索设立生态保护修复基金、发放绿色债券和扩大政策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等资金筹措途径,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资本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多种方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形成多元化市场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

强化评估监督与公共参与。强化生态修复规划管控,综合运用淮北市现有的信息系统平台,实施全过程动态监管。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导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区域、各部门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贯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管理、实施、监督考核全过程的公众参与机制。开展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保护法治教育;创新公众参与生态修复模式,推动生态修复全民共建、生态产品全民共享;积极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相关政策解读和培训教育,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构建公众参与和生态修复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常态化规划交流互动机制,营造全社会积极主动实施和监督规划的良好氛围。

 

 政策咨询科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与灾害防治科

政策咨询电话:0561—305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