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编码贯通业务 探索实景三维赋能自然资源治理新路径
一、基本情况
地理实体编码是自然资源“数字身份证”,是实现自然资源信息互联互通、业务协同以及管理效能提升的关键基础设施。为推动地理实体数据成果的应用,安徽省基础测绘信息中心联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和黄山市自然资源信息中心自2023年11月起开展了地理实体MA标识节点建设,在黄山市开展了地理实体编码赋能自然资源贯通应用示范。该项目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数据局联合发布的2025年实景三维数据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应用典型案例,标志着安徽的创新实践获得了国家级认可。
二、主要做法
(一)技术创新:建立统一标识,打破数据“壁垒”
首创基于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的统一标识体系。通过空间数据治理,对同一地理实体在不同图层、不同业务系统中的不同形态进行空间身份对齐,最终实现“一码关联”,为跨部门时空关联与业务协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产品创新:研发MA标识节点,打造“神经中枢”
研发基础地理实体MA标识节点平台。该平台具备统一赋码、数据关联、分权共享和系统对接等核心功能,作为数据贯通的“神经中枢”,有效打破了系统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了自然资源空间数据关联融合与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
(三)管理创新:探索低成本方案,降低推广门槛
探索低成本可推广的自然资源“一码贯通”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微升级”将编码无感嵌入现有系统业务系统,并非推倒重建,制定了面向业务的实体更新规则,在充分保留现有信息系统投资的基础上,高效支撑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的“一码管理”。
(四)应用创新:构建“3个1+N”格局,落地多元场景
构建“一图、一节点、一平、台N应用”格局。在黄山市,构建了以自然资源“一张图”为底图、以MA标识节点为中枢、以业务平台为支撑、赋能N个应用的创新格局,基于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实现52个综合审批流程、13个业务系统的“一码贯通”。
三、实施成效
(一)业务效能大幅提升。通过系统“微升级”和流程再造,将地理实体标识节点深度融入审批环节,实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工程项目建设行政许可事项由11项精简至7项,办事环节从48个减少到13个,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许可办理时间从至少68个工作日压缩至18个工作日,实现自然资源领域“一码管地”、“一码追溯”,有力支撑自然资源部门“两统一”职责履行。
(二)数据价值充分释放。通过地理实体身份编码衔接不动产单元代码等各类业务代码,实现与住建、税务等部门的互联互通,累计共享不动产单元表35.89万份。在茶产业等领域通过编码实现从茶园确权到溯源扫码的全流程追踪。分散的数据被有效关联和激活,形成了高质量的数据资源体系,为管理决策提供了更加精准、全面的数据支撑。
(三)示范效应与影响力显著。项目成果在2024年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年会上正式发布,并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专题报道,《参考消息》《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也纷纷关注。此外,项目已形成软件著作权2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形成了丰硕的知识产权成果。通过试点打造出全国首个城市级实践案例,为全国自然资源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四、经验启示
安徽省的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一是编码筑基是关键,统一的地理实体编码是打通所有数据和应用的基础;二是协同共建是核心,必须打破部门壁垒,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工作机制;三是平滑演进是智慧,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进行升级改造,是实现低成本、可推广的有效策略。
下一步,安徽省将持续深化地理实体MA标识节点应用,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为提升自然资源领域治理能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注入更强动力。